您当前的位置:沙湾古镇旅游网 >> 新闻动态>>景区动态

何炳林院士诞辰104周年 | “两弹一星”的重要功臣之一及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

2022年8月24日是何炳林院士诞辰104周年,何炳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两弹一星”的重要功臣,被誉为“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在这意义非凡的一天,结合他的生平事迹,一起来缅怀何炳林先生。


图片


何炳林 .1918-2007/


沙湾名乡历史上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兴教兴学之风蔚然。何炳林出生于沙湾安宅里,为何氏宗族第二十四传孙。父亲何厚珣虽为经营谷米业的商人,但十分重视子女教育。童年的何炳林就读于乡间私塾,他天资聪颖,但淘气爱玩。

图片

何炳林故居


图片


1930年,何炳林前往广州培正中学就读,这所以“管理严格、教学认真”著称的名校,为何炳林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图片
图片
(培正中学校徽、旧照、何炳林先生学生照)

 中学生涯结束后,何炳林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南联大化学系,1942年毕业后,继续留在化学系攻读研究生兼任助教
图片
(何炳林西南联大学生照)

       在联大求学的艰苦岁月里,何炳林与同班女同学陈茹玉产生了情愫,两人志趣相投,毕业后便热恋起来,继而又一起当研究生,并于1946年在昆明结婚。

图片

夫妇两人的结婚照

图片
       婚后由于国家正处于纷乱之中,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何炳林夫妇于相继赴美国留学,何炳林夫妇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
图片
图片


陈茹玉女士的化学博士学位证书及毕业照片


获得博士学位后,夫妇俩准备立即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时因抗美援朝期间,美国当局不允许他们回国。经多方努力和不懈的斗争,曾与邓稼先、钱三强、钱学森等人联名致信周恩来总理寻求帮助,最后得到周总理的支持和外交上的帮助,终于在4年后的1956年才被批准回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回国后,夫妇俩受邀回到母校南开大学化学系任教,并从事有机化学、农药化学和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工作。其离子交换树脂主要品种的成功合成,填补了国内在该项科研领域上的空白。妻子陈茹玉女士也在有机化学、农药化学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58年,何炳林先生建立了高分子教研室,主持该项目教研工作,并在国家和校领导支持下,主持建立了南开大学高分子学科(为我国首批为数不多的高分子化学教研机构之一)。
图片
图片
 何炳林(中)在离子交换树脂生产车间
       同年,他成功合成出“苯乙烯型强碱201树脂”,又以之成功从贫铀矿中提取出达光谱纯度的浓缩核燃料“铀—235”,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和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作出了重大贡献。
图片
图片
▲离子交换树脂材料实景图
图片
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

 1958年,何炳林为我国原子能国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为此,国家二机部特资助南开大学400万元,在何炳林主持下建成我国第一家专门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化工厂,开创了我国自行研发和生产离子交换树脂工业。

       何炳林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还大大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毛主席和周总理分别于1958年、1959年亲临南开大学,视察了何炳林的实验室和树脂生产车间。可见国家领导人对他及该科研项目的重视。

图片
图片
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
南开大学化学系离子交换树脂车间
图片
图片
1959年周恩来总理到何炳林先生实验室视察
离子交换树脂研究情况
图片

1988年,由于原子弹科研项目的部分解密,国防科工委才授予何炳林“献身国防科学技术事业”荣誉证章,表彰他为原子弹的成功研发所作的贡献。


民用科研,硕果累累
何炳林研制的离子交换树脂产品,不仅在军工原子能技术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在生物医学方面上也有很大成就。80年代以来,他将离子交换树脂与吸附树脂的研究扩展到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领域,大大丰富了离子交换树脂与吸附树脂的应用内容,造福于人类。

图片

1982年,在工业领域成功研制出催化性能良好的“D001X7-CC树脂”,解决了合成樟脑的关键问题,使我国该项生产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图片
▲1982年,何炳林主持莰烯制樟脑鉴定会▲
图片
1982年,何炳林凭“树脂催化莰烯水合法制樟脑”项目,
获天津市政府颁发的“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在2005年1月,何炳林的科研成果——沙吉灵药品上市。沙吉灵是一种能调节人体脂质代谢,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效清除血管壁上的垃圾,并回复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硬化的药品。

图片

何炳林一生致力于科研,并取得卓越的科学成就,更被国际学术界代表、著名高分子化学家戴维·谢灵顿誉为“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


科教育人,叶茂枝繁
何炳林先生是中国高分子学科的主要创始人,更为南开大学的高分子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1985年其主持成立了高分子化学教研室,建立了南开大学高分子学科,后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成立了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并由高分子学科的部分人员参加组建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图片
图片
改革开放以来,何炳林指导的高分子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他倾注了莫大心血所创立的高分子教研室,教师人数从8人扩展至63人,并在此基础上,于1984年分成4个部分,即:高分子教研室,生物有机教研室,高分子研究所(何炳林自任所长),部分人加入分子生物研究所。
1985年,高分子学科被评为博士点,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198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被批准建立为“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唯一的既是国家重点学科,又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
图片
何炳林潜心执教50多年,以其渊博的知识、崇高的师德,引领了一批杰出的年轻人献身于中国化学事业,形成了倍受国内外关注的高分子学科团队。他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600多名本科生、100多名硕士生、60多名博士生、15名博士后。他的学生中,有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2人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奖”,5人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4人获“天津青年科技奖”,1人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
图片


家乡教育,倾注关爱
何炳林先生非常关心家乡沙湾的教育事业。80年代,他与时任沙湾初级中学校长的何涤华先生互通书信,信中表现出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心与热切期望,还对沙湾初级中学的办学与育人提出了建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何炳林院士给当代社会留下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培育出一大批科技栋梁。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图强的精神典范。他是沙湾人民的骄傲。

而为了纪念何炳林院士为祖国及沙湾做出的一系列的贡献,沙湾人民在2010年将位于沙湾古镇安宁路之东,属于何炳林院士家族——沙湾何氏家族的一座分支祠堂,又名“衍庆堂”。重新修缮并利用起来,建设成“何炳林院士纪念馆”,在弘扬沙湾历史文化、承传教育传统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何炳林院士一生的丰功伟绩。

图片

图片


图片

扫描上方二维码
一起跟随语音导览
了解何炳林院士
一生的丰功伟绩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广州市沙湾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全案策划 公安备案号:4401130200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