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沙湾古镇旅游网 >> 文化沙湾>>岭南古建>>岭南古建防潮——石础和阶砖

岭南古建防潮——石础和阶砖

南方地区雨水多,空气湿度大。地下水丰富且水位较高,还因为海拔较低,因而地下水位高,导致建筑物内地面潮湿。

南方朋友正在与回潮的一切做斗争。地板、天花板、玻璃、墙面,好像随时都能挤出水来,感觉就连头上都能长出蘑菇。

但是,对于古建筑来说,主要以木结构为主的,回潮天气对古建筑造成极大的危害,那么问题来了?

 

古人如何在建筑上防潮呢?

 

岭南古建防潮构造

 

阶砖(保温作用)

 

从防潮原理知道,只要地面温度不低于温暖空气的露点温度,温暖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不会凝结,地面温度要高才能防止泛潮。其次就是做"厚",干砂作叠层,上面铺3.0~3.5cm厚的黏土大阶砖。

黏土大阶砖导热系数较小(是钢筋混凝土的1/2),干沙垫层保温性好,能较好地阻止地面材料吸收的热量往大地深处传,使黏土大阶砖升温快,高于湿暖空气的露点温度,是防止泛潮的一种很好构造。

砖比木材密实,石材比砖更密实。石材是不透水材料,用来阻隔地下水上升最有效。在岭南传统建筑中,常用的石材按年代排列:宋末、元、明初多用斑岩(俗称“鸭屎石”),明中到清初多用红砂岩,清中到民初多用花岗岩。“青砖石脚”成了岭南传统建筑防潮的代名词。

由于这个原因,大家可以留意岭南古建的墙脚和柱脚都是用石础的。

 

石础

 

岭南建筑的石础在清中以后开始出现束腰形状,束腰的截面只有础底面积的1/3,显得非常轻巧。虽然这是一种美学装饰,却收到意外防潮效果:减少石础向地下的传热量使石木接触面的温度有所提高,结露现象不易发生。

▲柱脚

 

▲墙脚

 

 

▲防潮构造常见位置

 

科普寻迹:留耕堂、三稔厅、何炳林院士纪念馆、沙湾广东音乐馆

 

沙湾古镇为了向市民展示岭南古建筑科普知识

特意定制【科普知识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