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沙湾古镇旅游网 >> 文化沙湾>>沙湾名人>>张竹君

张竹君(女,18671964年),沙湾岐山村大巷人。其曾祖父张达材(字廷谟,号梓山)经营茶、丝、布业,悉心教养其侄张殿铨(字衡中,号鉴湖);祖父张殿球(字允中,号壁东),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选授安徽歙县县丞兼署歙县街口分司,候选布政司理部,加四级,授朝议大夫,致仕后于番禺沙茭局总理省局事务;父亲张世蒸(又名泮藻,字典丽,号季霞)精书法。

张竹君好学、聪颖、易接受新事物、善交际,早年肄业于广州南华医校,后转夏葛女子医学校(后改为夏葛医院),于1900年毕业。

1901年,她在广州市荔湾区创办褆福医院,后又在海珠区兴办南福医院,为广州第一位国人办医院的女院长。为了办好医院,她于1902年先后到新加坡、英国考察,目睹新加坡鼠疫流行死人无数的悲惨情景。

1903年,广州霍乱流行,她向当局建议:不喝被污染的珠江河水、井水,用船只从广州郊外石门运水供应市民(当时广州还没有自来水装置),禁止贩卖腐烂瓜果,向病人家属宣传不将吐泻秽物倾倒江河。她的建议被南海、番禺两县长接纳并转呈两广总督。后由政府派出退役的元、亨、利、贞4艘兵舰拖载40条木船运水供广州市民饮用水。疫情于数周内便控制下来。
  张竹君是女权的提倡者,她在广州创设育贤女学,并著《妇女的十一危难事》,揭露中国妇女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奴役下,没有读书的权利,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和受“三从四德”束缚的不平等现状。她反对缠足,反对卖淫,主张妇女解放。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日俄战争爆发,她受命组织救护队,到达辽东半岛时战事已息,遂折返,路经上海,沪上士绅坚留,遂在上海行医办学。是年,她以广东医界代表身份参加上海万国赤十字会,从此寓居上海,在当地挂牌设立诊所。1905年,她与李平书创立女子中西医学院(校),张竹君自任院长,成为上海最早的女医学院(校)。宣统元年(1909年),他任上海医院监院。三年,张竹君发起组织中国赤十字会,并于同年1019日成立。1025,她率领赤十字会救护队120人,乘轮前往武昌为起义军民救死扶伤。民国二年(1913年)上海白喉流行,她四处募款开设时疫医院。民国六年(1917年),开设健华颐疾院。民国八年(1919年)山东饥荒,她赴灾区主持赈济工作。同年“二次革命”时,她再组赤十字会开赴前线。时任副总统黎元洪因其“勋劳卓著”,授以勋章,开妇女受勋之先河。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上海霍乱流行,她为了解决众多患者门诊和住院的问题,将健华颐疾园改设临时“沪西时疫医院”,对来诊患者及时施治,并千方百计增设病床,尽量将危重病人收入住院治疗。并对患者的秽物焚烧处理,控制了疫情。
  1932年,发生举国闻名的上海“一·二八”战役,她虽年事已高,仍亲自带领助手数人,深夜偷越法租界,往返枫林桥救护受伤军民,直至十九路军等撤离淞沪。
  她在上海赠医施药,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深受市民的爱戴。她自己没有子女,却养育了不少义子女,并把他们栽培扶植成才。
  张竹君还积极支持她的老师、夏葛女子医学校校长富马利(美国人)倡议筹建旅沪粤人礼拜堂,并为此慷慨捐金5000元。
   
她毕生精力贡献给医学教育事业,老来两袖清风;于1964年病故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