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沙湾古镇旅游网 >> 文化沙湾>>沙湾名人>>何与年

何与年

何与年(18811962年),名树人,字与年,沙湾北村人。其祖父何博众是琵琶演奏家和作曲家。父何厚祠早丧,家道中落。他自幼受业于私塾,书法根基极好。及长,随长兄何与宣到广州,在广州衙门任录事。民国成立后,衙门解散,只能回沙湾闲居。他早年丧妻,以鳏居终其一生。

何与年不仅善于琵琶、三弦、二胡、扬琴等乐器的演奏,更获从兄何柳堂悉心栽培,从事广东音乐的创作,其中《小苑春回》更是何柳堂点题属意之作。何与年接受西方音乐的影响,精研技艺,锐意创新,有要求个性解放的民主思想。他在创作中能酣畅地抒发内心世界,比之何柳堂的严谨古朴,有不同风格。

1931年,何柳堂应新月唱片公司之约,到上海录制他创作的《赛龙夺锦》、《回文锦》等乐曲,何与年亦应约同往协助录制,为广大群众所认识。在沪期间,广泛与北方音乐名人交流,从中领会传统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的精湛技法,丰富自己弹奏技巧与创作水平的提高。

1935年间,何与年转往香港,以教授音乐为生,期间培养出陈厚、姚汉杰等有成就的音乐人才,并与何少霞、尹自重、吕文成、麦少锋、李佳等灌录唱片。至广州、香港相继沦陷,他避居澳门。也偶与尹自重等人到香港灌录唱片,以演奏琵琶为主,兼奏三弦和扬琴。

1941年,抗战进入艰苦的阶段,他出于民族正义感,写了一首激励民族斗志的乐曲《骇浪》。他说:“骇浪虽然汹涌,但怎样也冲不垮磐石,反而使磐石更加刚劲。”

抗战胜利后,他回乡索居,终日与乡间同好研玩音乐。乡中琵琶高手何少霞于沦陷期间去世。至此,则以他与何少儒的琵琶演奏技艺为一乡之冠。他在沙湾乡期间,最后写的一首乐曲是1947年春节创作的《春光明媚万家欢》。该曲描写除夕之夜,有钱人家举杯欢庆,而穷苦人家却挨饥受饿,通过强烈对比,揭露了世间的不平事。

1949年后,何与年离乡再度抵港,仍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居港期间接触潮州音乐后,谱出大有潮州音乐韵味的《午夜遥闻铁马声》;又开粤剧配乐之先河,创作出《塞外琵琶云外笛》等乐曲。1961年秋,他曾带领一个曲艺团回广州演出,还写下了《御侮》等两首乐曲。

何与年除创作外,对粤剧唱腔和表演还很有研究,他认为拖腔要与人物性格相配合,要恰如其分。他发现当时的粤剧很少利用音乐衬托舞台气氛,以致静场,使观众索然无味。于是,他精心设计了许多音乐手段,使静场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剧情也不至于因静场而中断。这种音乐手段时被誉之为“过场音乐”。后来,粤剧过场音乐不少发展而成为独立的广东音乐。他对粤剧唱腔素有研究,当时一些著名的粤剧戏班都经常找他指导唱腔设计。

1962年,何与年病逝于香港。他无儿无女,身后萧条,香港文艺界为其治丧,并举行追悼会。他的重要曲目有《忆王孙》、《清风明月》、《晚霞织锦》、《长空鹤唳》、《华胄英雄》、《侯门弹铗》等四十余首,为“三何”中创作曲目最多者。